資訊中心

戴芯榆 用善行微光點亮世界

2021-12-19

 

今年30歲的台灣女生戴芯榆,從2014年起,成立「世界微光」網站,內容全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台灣人,在世界各角落行善布施的故事,雖然讀者只是小眾,卻大大感動人心,影響許多人熱血追隨效法,到世界不知名的角落奉獻愛心和力量。

 

台灣早有助外奉獻者

 

戴芯榆從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畢業後,即進入媒體工作,兩年多後,她漸漸發現自己所報導的事物,不脫主流媒體框架,對於自己工作的價值開始質疑。她毅然辭職,開始在家接案、致力於非營利的「世界微光」報導,重新定位自己的目標。

 

「我沒有想太多,也沒算好每個下一步。」身為基督徒,戴芯榆知道,自己想報導台灣人在國外服務的故事,讓大家看見不一樣的台灣人情味。「媒體常報導來台灣多年,從事醫療、教育等公益服務的外國宣教士,這些宣教士也受到台灣民眾肯定和尊敬,但是反過來,台灣宣教士同樣在世界各地提供各種服務,然而不論在教會內部或社會中,卻鮮為人知。」這個起心動念,成為她想深入報導的切入點。

 

「50、60年前,台灣就有宣教士在海外原始部落服務了。」戴芯榆為了採訪海外台灣宣教士的足跡,蒐集不少資料,也才發現有一批批台灣宣教士,前往不為人知的國家、偏鄉地區長期在當地服務,至今仍持續奉獻中……

 

不當主流卻獲得回響

 

戴芯榆從24歲創辦「世界微光」,獨自承攬所有工作,從採訪、上網、宣傳,到舉辦講座,全都不假手他人。「比起過去花很多心力做跟別人重複的新聞,刊出後兩三天就被讀者遺忘了,『世界微光』雖非主流媒體,卻讓我做得很開心。」戴芯榆筆下的主角,除了一兩位小有名氣,絕大多數都不算是知名的「台灣之光」, 卻真實為當地社會帶來長久影響力 。

 

創立第一年,戴芯榆報導台灣人陳玉昆,在非洲西南部納米比亞貧民窟,為當地小孩煮飯、發放糧食長達15年,養活超過300位孩子。文章透過《關鍵評論網》轉載,引發熱議,連帶讓她後來報導的文章,都長期占據網站排行榜,也引來主流媒體找她寫專欄。

 

之後,她報導一位台灣排灣族女孩Yoshi,落腳非洲烏干達5年,創立「天愛花布」品牌,販售當地婦女製作的髮帶、耳環等商品銷至台灣,讓弱勢婦女有能力扛起生計,為當地居民的生活帶來實質改變。「這些美麗的花布,充滿異國風情,一經報導,銷路特別好。」

 

講座結束後續更熱烈

 

也在同時,戴芯榆開始辦實體講座,僅酌收茶水、場地費,邀請受訪者面對面和觀眾述說,他們為何在天涯海角做著猶如蚍蜉撼樹的事。「一開始,連我自己都懷疑『真的會有人來聽演講嗎?』後來發現,還真的有,而且聽眾超熱血的。」每場演講,場地可容納數十人到數百人,竟場場爆滿,而且還有後續發展……

 

有一位社工師,聽了排灣族女孩Yoshi如何協助烏干達弱勢婦女製作、販售手作商品的故事,便主動與Yoshi聯絡,還到當地當了半年義工;也有中正大學的老師,每次聽完都會把講者邀去大學課堂分享。「不論採訪或講座,後續效應驚人,超越我原先所預期的。」

 

戴芯榆坦言,「世界微光」是中性的、多元的,它最大的功能,就是介紹原本不為人知的議題,讓讀者知道這些看似很遙遠的議題,真的有台灣人在那些國家服務,「我想跟大家說,台灣跟這些國家、議題的距離,其實沒有那麼遙遠。」

 

前進非洲世界並不遠

 

像是2017年,戴芯榆報導一名23歲的女生黃凱琳到南蘇丹當義工,並介紹獨立記者楊智強前往南蘇丹報導內戰和難民議題。那段時間,媒體不斷分享南蘇丹相關報導,一下子拉近「台灣」與「南蘇丹」的時空距離。

 

有網友覺得,黃凱琳不該一腔熱血,卻不顧家人擔心前往南蘇丹,但戴芯榆知道,黃媽媽得過乳癌,反而更鼓勵女兒「把握生命,做想做的事情」,所以這個女孩並不是衝動出發的。「每個人的人生,是由自己定義的,旁人很難評斷對或錯。」

 

動人故事找生命力量

 

像她曾報導:有台灣宣教士在南韓成立教會,專門幫助「脫北者」在南韓立足;有台灣夫妻在巴布亞紐幾內亞,幫助當地少數民族建立文字系統;有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生,在中東長期擔任獨立記者;也有一位住在高雄的家庭主婦鄧馨庭,前往土耳其定居後,為社區中的敘利亞難童申辦了一所學校,幫助難民家庭快速融入當地社會……

 

相對於不少台灣青年深覺苦悶和憂心,戴芯榆更願意用一篇篇忠實不煽情的報導,記錄那些在世界角落默默發光的台灣人,傳遞台灣精神在世界偏僻國家扎根、為社會帶來改革與盼望的故事。「找到有熱情的目標,做你能做的事情,人生就有出路!」

 

孤獨行 一路不寂寞

 

從2015年平均一個月1篇報導,到2018年一個月1~2篇報導及兩場活動,「世界微光」5年多的耕耘已逐漸被人看見,不但有「歐旻慈善基金會」資助她在中南部舉辦活動的一切支出,在嘖嘖平台發起的群眾募資活動,每個月有近2萬元的固定資助金額,讓戴芯榆可以更專心挖掘在海外台灣人的故事。

 

不少人問戴芯榆:「誰付你薪水?」答案是:「靠自己接案和不知名的網友捐款贊助」。這5年多來,戴芯榆經常自費前往南韓、土耳其……採訪,儘管辦講座有收費,但付完場地費也所剩無幾了。「還好我能寫文章能設計,可以接案養活自己。而採訪的經費,一部分是讀者看到『世界微光』的文章而主動贊助的。」

 

事實上,也因為報導的角度廣泛多元,如今非洲、美洲、大洋洲、南亞、中東等地區皆看得到「世界微光」的報導足跡。戴芯榆未來不但計畫擴大採訪版圖,還想持續追蹤部分個案,例如之前拍攝《我的敘利亞鄰居》VR紀錄片,戴芯榆打算日後帶著影片到各校及民間分享,讓觀眾能如臨現場。

 

「第一部VR紀錄片,2019年在高雄電影節首映了,回響很不錯。」戴芯榆除了感謝導演吳柏泓的全心投入,也感謝「社團法人點亮國際關懷協會」支持,才能眾志成城完成這部前往土耳其拍攝的創新概念作品。


原文報導:請點進連結

Line分享